10月10日,《浙江法治报》
“这个月‘安薪之家’公示的工资表已经没有完整的身份证号了,银行卡号末尾数字也被隐去了。”“这样才好,不然自己的个人信息都被暴露在路边,感觉不安全。”近日,武义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回访某建筑工地时,工人们高兴地反馈道。
为治理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当地在工程造价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推广成立“安薪之家”,通过设立固定办公场所和专业人员,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权益保障等多元服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项目部会在工地显著位置设置“安薪橱窗”,对外公示工人每月工资发放情况和维权信息,接受监督。
今年6月,武义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在开展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领域专项监督行动过程中,检察官无意间浏览了工地出入口的“安薪橱窗”,发现公示信息中农民工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劳动者完整的个人信息被“裸露”在公共场合,未进行任何去标识化处理。
“公示工资信息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但处理不当就会成为个人敏感信息的曝光台。如果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会让当事人面临恶意电话骚扰、身份信息被冒用等多重风险。”检察官担忧地说。
陆续走访8家工地后,检察官发现“安薪之家”普遍存在信息公示不当现象。为依法保护农民工个人信息安全,今年7月,该院向负有监管职责的人社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要求对农民工个人信息公示不当的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加强宣传培训,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公示工作。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开展核查与整改工作,确保非必要的个人信息不再被公示,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同时,优化“安薪之家”相关公示栏的位置设置,降低信息泄露风险。截至目前,已对全县在建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清理非必要公示信息2600余条。
“后续,我们将着手进一步规范完善‘安薪之家’工作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求让个人信息在采集、存储、使用、传输等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最严格的保护,让‘安薪之家’让人真正安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检察官回访时郑重表态。
来源:浙江法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