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觅得桃花源,清风寨里醉不归。”坐落于武义县的清风寨,是大红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这里丹崖赤壁绵延十里,湖水碧波映照奇峰,明代《金华府志》曾以“石梯齿齿,斗上斗下几百尺”的笔触,勾勒出这幅壮美的地质奇观。
然而,此等美景之下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我和家人在清风寨游玩时发现景区的岩壁上有许多钉子。”去年7月初,一名志愿者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向检察机关反映问题线索。
武义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的检察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地勘查,在380余米高的丹霞石壁顶端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数十枚锈迹斑斑的岩钉嵌入山体中,连接岩钉的绳索在风中飘摇,如同烙上了一道道伤疤。
办案组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固定证据,同时向当地的地质专家咨询了危害后果,“清风寨的丹霞地貌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其岩体脆弱,每颗打入的岩钉都会形成应力点,加速岩体风化进程,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现存岩钉已导致多处新生裂隙,一旦遭遇强降雨,还极可能引发岩体崩落。”
施工队正在拆除岩钉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检察官也了解到了岩钉的由来。原来,随着户外岩降运动兴起,清风寨的独特风貌吸引了不少岩降爱好者前来探险。而景区自2021年免费开放后,管理逐渐松散,一批又一批的“驴友”纷至沓来,在未经任何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在石壁上打入岩钉。此行为违反了《风景名胜区条例》等关于严格保护自然景观的相关规定,而且参差不齐的岩降设备和水平也易引发人员坠落等安全事故。 武义县检察院随即向主管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破坏风景名胜区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理,拆除岩钉和绳索,并进一步加强景区秩序的管理。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立即督促清风寨景区管理机构在出入口和岩层易损地段竖立警示标牌,增设巡查人员和频次,开展专业化培训教育。针对山体被损现状,委托第三方专业团队确定科学治理和修复方案,最大程度减轻对山体的二次破坏。经过半年的推进,采用无伤拆除技术,将32枚岩钉、150米绳索逐一清除。 更可喜的是,自然资源、文旅和属地乡镇等部门经多次会商,共同完善了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相关条例和丹霞地貌保护实施细则,形成“人防+技防”科学监管体系。
检察官回访清风寨
春暖花开之际,办案检察官于近日再次回访清风寨,峭壁上的“伤痕”已悄然愈合,丹霞赤壁重展笑颜。“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不仅精准指出了我们在保护自然遗产方面的漏洞和不足,还协同多部门建立健全源头管理机制,切实筑牢了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景区管理负责人在回访中说道。
来源 | 潮新闻